如果有人问3000元人民币能做什么?也许答案五花八门,但有一个人,在十四年前却用3000元钱办起了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经过十四年的发展,这所学校从最初的500平米的民房发展到了现在的1.6公顷的校区,学生人数也从过去的200多名增加到了如今的2300多名,这个一心为了让农民工子女上好学的人就是广西南宁市扶壮学校的校长张龙安。
初夏时节,当我们来到扶壮学校采访时,只见学校教室里窗明几净,书声朗朗,校园里球场、多功能活动室、电教室一应俱全,完全打破了我们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简陋的想象。
在校长室,张龙安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谈起当年办这所学校的事,张龙安说,这完全缘于一件小事。
出生于广西百色老区靖西县的张龙安,从小家境贫寒。1993年张龙安从南宁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来到了南宁市福建路小学做代课老师。也许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张龙安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完全可以转为公办教师,端上让家乡人颇为羡慕的“铁饭碗”,但是1995年,一位进城务工的老乡的到来,改变了张龙安的人生。
“当时我有一个老乡就问我,因为小孩也跟着出来,但是找不到学校,你看看怎么帮我找个学校给小孩读书,那时候我就在我单位附近问了一些公办学校,一个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进去读书必须要收相当高的费用,那么做为一个进城务工的这些人,基本上是没办法承受这种资金压力。他的这个问题给我思索,如果说不解决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可能就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那我就想起要办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解决这些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没想到张龙安的这一想法首先招到了老父亲的反对。
“他说,我们家这么困难,几个兄弟姐妹,现在你走到今天,能够找到一份临时的工作,已经算不容易了,你再走下去风险很大,但是我爱人很支持我,她说我们两个真正的用心去做,哪怕是输了,或者办不起来,我们再从头再来,所以我们两个人有信心,把这个学校办起来。”
有了爱人的支持,张龙安说干就干。办学校首先要筹集资金,工作了三年的张龙安还是个“穷教书匠”,没有外来的资金支持,怎么办呢?
“我们白天正常上班上课,晚上去做家教攒一点积蓄吧。做了一年多,我们有三千块钱的积蓄。那么三千块钱可以说解决我们当时的一些实际的开支,比如说,对一些校舍的装修,招生的宣传广告啊,那么还是不够,我们也向亲戚朋友借了些,大概也就是一万块钱左右,办起这所学校。”
有了初步办学的资金,没歇口气,张龙安又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南宁市人口最多的社区和大大小小的城中村间选址。
“办学校就是要服务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进到更多的学校来读书,最后我们跑了也有将近一个学期左右,到96年初的时候,我们就选定这边的万秀村,就是说流动人口占的比例最多的一个城中村。那么96年的8月份,教育局正式审批,我们扶壮小学正式成立了。”
500平米的民房,一个破旧的篮球场,这就是校园的全部。来自区内外的农民工子女共294名学生成为了学校的第一批学子,12名老师成为了第一批教师。
但是张龙安非常清楚,这仅仅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要想在艰苦的条件下留住这些老师们,他必须做出表率。当年较早来到扶壮学校任教的老师赵盟还清楚地记得张龙安给她上示范课的情景。
“因为我刚毕业出来,在课堂上,组织啊各方面都比较差一点,所以校长就亲自给我上了一节课,我进入扶壮,可以说最大的印象就是我们校长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
正是凭着一颗要办好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热心,张龙安感动了老师们,他们和张龙安一起不断调整学校的办学思路,扶壮学校逐渐步入正轨,发展成为一所完善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农民工子女的办学办法。
张龙安认为:农民工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工作较忙,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工子女往往更需要关爱。所以他认为国外教学中比较推崇的“西点学校教育”,那种教官式、硬碰硬的教育方法并不适合扶壮学校的学生,而相反,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教育理念却更切合学校的实际。
“我的出发点就是,给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我培养学生的一个目标,我们05年是作为广西的第一所学习陶行之教育思想的实验学校,我们就是学习他的这种理念精神,一个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还有作为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最主要一个是“爱满天下”,在老师之间体现爱,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体现爱,整个校园都充满着爱。”
恰巧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几位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走进了张龙安的办公室。原来他们是想来和张龙安谈心的。张龙安马上暂停了采访,和学生们聊了起来。
从张龙安的殷殷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学生们的爱,他告诉我们,对于他来说,这些学生是第一位的。因为在农民工子弟学校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和学生交流谈心,已经成为了他常做的一门“功课”,只有真正的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帮助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除了精神上的呵护,为了给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张龙安能减免的费用都给这些孩子减免了。
“我们办起这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我们要体现学校来自于社会,我们就要服务于社会,这是我的办学宗旨。我们每个学期可以说,家庭条件比较差的,经济困难的学生,我们都给予减免学杂费。一个学期可以达到8万块钱左右,一年就要十几万,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衣食住行全免的。”
回首14年来的办学历程,张龙安说自己收获最多的是“爱”,他欣喜看到贫困学子有了读书的地方,他希望通过“爱”的教育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也正是这片“爱满天下”的决心,让他不断地开拓创新、探索更为先进的教育管理方式。
如今,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张龙安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四处筹集资金兴建校舍,至今投资865万元,计划再投资220万元更新陈旧教学设备、设施。现在,扶壮学校已有学生2300多名,随着新校舍的投入使用,今年秋季在校学生有望达到2700多名。张龙安说,为了学校的建设,他要承担几年、甚至十年的债务,但他却无怨无悔,因为他拥有了最巨大的财富。
“校舍建起来了,我跟我的爱人压力也是很大的,我们每个学期要还将近是160万。但是我们很有信心。我们办学的理念就是让每一位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能住到跟城市里孩子所享受到的这样一个校舍,我们很心满意足,我们很开心,也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